开栏语:
(资料图片)
千年茶乡千年香,五朝贡品意悠长。
北纬26度,海拔1100米,在云雾缥缈的苗岭云雾山脉间,蕴藏着清芳溢韵的贵定云雾贡茶。
“黔省各属皆产茶,贵定云雾山最有名。”据史料记载,产自云雾山脉的贵定云雾贡茶也称鸟王贡茶,在唐、宋、元、明、清均为朝廷贡茶,至清朝成为八大名茶之一,是贵州省唯一有碑文记载的“贡茶”。
经千年而立于不败。云雾贡茶从采摘到喝,一枚小小的茶叶在繁复工序中凝结起茶农的智慧和匠心,天然醇厚的茶香也让茶农在绿水青山间收获着甘甜的幸福与美好。
即日起,贵州日报天眼新闻开设专栏【贵定鸟王茶,何以称王】,围绕其历史文化、气候环境、茶源品种、助农增收等方面,带你感受一盏素雅质朴、沉静安宁的贡茶。
“一湖二江水,云雾绕山间。处处贡茶绿,一片好江山。”
时下,走进贵定县云雾镇,满山叠翠,生机盎然,10.8万亩茶园内满是勤劳的采茶身影。
山间采茶影,一壶贡茶韵。
步入云雾贡茶核心产区的鸟王村,村寨因其布局,早有“鸟王十八寨,寨寨十八家”之说,村里苗族同胞世代生活在云雾缭绕的茶山之中,素有好茶习性,处处留有制茶遗风。
据贵州古代史、名茶文献等史籍志书记载,“云雾茶为贵州之冠,岁以充贡。”“涪州出三般茶,宾化最上,制于早春。”(贵定历史上最早建宾化县),讲述着其千余年的贡茶史。
早在隋唐时期,云雾茶就成为皇家贡品,世称茶叶家族“皇后”“茶中极品”。生长在云雾山间的“云雾贡茶”由于其品质优良,到清朝时期,官府下发批文并拨银发展茶叶生产。
追溯历史,彼时正是乾隆盛世,清政府对地处西南边际的以“贡茶”代交“皇粮”的云雾山区苗族百姓,实行“怀柔”政策,暂时“准行停止”贡茶,减轻负担,让村民休养生息。
同时,清政府还还拨银420两发交当地殷实之户,支持苗族百姓发展“贡茶”生产,以利再年购办云雾贡茶,因而深得村民欢迎。
茶农们接到批文后,遂将官府文告刻石勒碑,于乾隆五十五年,在云雾山麓的关口寨立起一块用青石凿成并由二百二十八个文字组成的“云雾贡茶碑”,并在碑眉刻上“万古流芳”四个大字。这也是贵州唯一记载茶事的贡茶碑。
到嘉庆十年,为保障贡茶用地,朝廷再次刊刻石碑,界定贡茶产地区域,不准任何人侵占。至此,鸟王十八寨成为清廷唯一直接投资并划定疆界的深山茶园,人称为最早的茶叶生产“地理标志”。
1982年,这块碑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块贡茶碑见证了中国千年古茶的起落枯荣,对贵州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义重大,对黔南而言更是弥足珍贵。
一块绝世古碑,记载下千年历史。时至今日,每年清明前夕,鸟王村的海葩苗就会选择吉日,举行一年一度的采茶仪式,村民们盛装出行,载歌载舞延续古老习俗,祈求茶叶丰收。
世代与茶山为伴,茶香早已化入血脉之中。云雾山区的苗族同胞祖辈以精心呵护茶树为使命,从茶的产区,到对茶的期盼,再到创造属于自己的茶,当地茶农在永不停息的脚步中,寻找传统,寻找希望。
“贵定的山清水秀,云雾山脉的天然地理气候,孕育了千年的贡茶文化,贡茶碑的记载更是见证着云雾贡茶的深厚底蕴。”省茶叶协会副会长赵玉平说,当前,省茶叶协会正在编撰《中国茶谱·贵州卷》,将对云雾贡茶进行采样并进行样本跟踪,完整记录其历史经验,总结历史规律等。
从山间一片叶,到万家杯中茶,茶叶的生长与旅行,讲述着关于文明与生活的故事,沉淀着当地海葩苗独特的价值理念。
正是这一枚嫩绿,因揉捻而卷曲,遇温水而舒展,历经千年风雨依旧苍劲雄健,口碑延续百年经久不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虞思滔
编辑 卢泰铭
标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