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高三的枯燥乏味,开始进入大学生活的大一新生对新生活都充满了憧憬向往,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突然发现生活变得枯燥无味,大学没有老师家长念叨的生活,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开心,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原因也不难理解,从小到大,我们都是由老师家长引导前进,被动跑步。进入大学之后,更多的是自主管理,需要自己简单的规划自己的生活,这就让很多人在经历了最初的“肆意狂欢”之后,陷入迷惘:我到底该做什么。
(相关资料图)
这些早在招生简介或者入学引导中给出过答案,但是很多人都没有认真的看过相关的内容。
在校期间,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各类的专业证书,提升自己专业程度。也可以参加各种兴趣社团,学生会,或者申报成为党员。
相对来讲, 大学生涯是大部分人入党最容易的阶段,并且对自己未来的就业也会有一部分的助力。在绝大部分人的眼中,党员就是优秀的代表。而在一些央企、国企甚至到事业单位,公务员当中,党员更是晋升的门槛要求。
既然党员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为什么现在超过九成的大学生都没有选择入党呢?个中缘由说起来不免心酸。
首先九成学生中的一成是自己没有入党的意愿,自己本身的学业需要费神,还需要报考证书,参加社团工作,如果成为党员,自己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应付不来,所以不选择申报。
而对于剩下的绝大部分学生来说,不是不想申报,是没有入党的机会!
大学在校期间,每个专业分到各个班的申报名额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而在这五个名额当中,主要班干部以及学生会的成员会优先考虑,除了这方面的因素之外,学习成绩就是申报的主要门槛。
大学在校期间不能挂科,不能有过其他种类的违规违纪,这是大学生报考党员的一大要求,首先要做好自己学生的本职工作,这样才能更进一步,更上一层。
其次就是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干部工作,很多人觉得班干部和学生会干部工作乏味无趣,而且很容易会得罪人,费力且不讨好,所以敬而远之。但是,党员的申报名额一般都是由各个班级的导员上报审批。而成为干部,多跟导员联系“走动”,这样在申报的时候会增加很多的“印象分”。
最后还需要做的就是与班级同学搞好关系。一部分的导员在党员的申报上会选择民主的方式,即班级同学投票选拔。如果自己不活跃,与同学关系不好,那别人都不认识我们,肯定也不会为我们投票。这样第一步就卡住了。
虽然大学在校期间入党的好处很多,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大学是步入社会之前的“实习阶段”,需要学生自己做自己的人生规划,就像一部分人会想去外企或者出国工作,感觉成为党员会影响到之后的工作晋升,那就暂不考虑或者以后申报也是可以的。做好自己的规划并为之努力吧!
最后讨论:你觉得大学生需要入党吗?
标签: 标签: